近來有不少內地的慈善團體爆出了醜聞,慈善捐獻被用來炫富、或者中飽私囊,傷了不少善長人翁的心之餘,亦不禁令人反思有關慈善團體的監管、運作,及慈善捐獻的作用。慈善捐獻是否解決貧窮問題的最佳途徑,在國際社會和學術界,有不少討論。
非洲裔的著名經濟學家Dambisa Moyo(丹比薩•莫約),在2009 年出版了 “Dead Aid”《 致命援助:為什麼對非援助毫無作用?援非的更好辦法》一書,詳細剖析了為何人道援助對非洲的發展弊多於利。該書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出版,並獲選為《紐約時報》暢銷書籍之一。雖然 Dead Aid的着眼點是非洲,當中的討論卻非常值得我們深思。
首先,Moyo 認為我們不應該一刀切的評論慈善捐獻。例如,為應付各種天災的緊急人道援助,是有其存在必要的。此外,各種各樣的「小型」慈善捐獻,例如救助孤兒的捐款、提供失學兒童讀書機會的捐獻,都有實際的作用。Moyo 認為失效的,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大型慈善援助。非洲不少國家,在1950/60年代脫離殖民地統治,建國獨立。從那時開始,西方國家綿綿不斷的提供人道援助,至今差不多60年。可惜,非洲的經濟,非但沒有因為這些援助得到發展,相反變得更加貧窮。Moyo 指出,在1960年代,非洲大約有一成的人口每日只有少於一美元的收入;在千禧年代,這個比例,竟然上升到人口的七成。數以億萬計的善款,原來既不治標也不治本。問題究竟出在哪裏?
總的來說,據Moyo 的研究,人道援助對非洲弊多於利的原因有:
- 大部分的善款,其實並沒有用於改善非洲人民生活的用途上,而是落入少數的當權者的手中。金錢令腐敗的人更加貪腐;令無能的政府更加不思進取。自己享盡榮華富貴,人民處於水深火熱。
- 有不少非洲政府的開支,超過一半,甚至七成,來自外國的捐獻。收入非由稅收而來,政府亦因而疏於鼓勵商業活動,長遠而言影響人民的就業機會和發展前景,造成依賴外援的惡性循環。Moyo舉例,在不少非洲國家申請時商業牌照,需要長達兩年時間,對吸引國內外的投資者,都嚴重缺乏吸引力。
- 既然掌權能夠控制巨大利益,當然吸引不少野心家蠢蠢欲動。這亦解釋了為何非洲國家的政局相對地不穩定。結果,當然亦是苦了黎民百姓。
- 不少西方知名人士高調勸捐,其實加深了國際社會對非洲國家貧窮落後的印象,長遠來說,不利該區發展。西方的慈善家動輒以救世主的形象出現,也傷害非洲民眾的感情。
- 凡事依靠外國援助,反而會損害本土經濟。Moyo 曾經舉了一個例子,話說因為非洲的蚊患嚴重,西方國家從各地購入不少的捕蚊網,運往當地。可惜好心做壞事,此舉反而令非洲捕蚊網廠家生意一落千丈,甚至倒閉。
除了慈善捐獻,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,可以改善非洲人民的生活?Moyo 的答案是肯定的。
- “Take the road less travelled” – 要擺脫慈善捐獻的桎梏,非洲國家需要學會減少依賴援助,擺脫官僚,鼓勵商業活動,製造就業機會。南非就曾經拒絕西方的援助,逐步發展經濟。路當然比較難行,今天的發展,卻遠較鄰國為佳。
- 投資比較捐獻,更加有經濟效益。有不少人疚病中國在非洲大肆擴張勢力。可是,不得不否認,中國在非洲投資,修橋整路、興建鐵路、碼頭,對非洲的經濟,比起幾十年來西方國家的慈善捐獻,更加有實際的效果。
- Micro-financing – Professor Muhammad Yunus 尤努斯教授因為首創「微型貸款」而獲得諾貝爾和平奬,Moyo 亦認為非洲各國政府,應該多鼓勵創新,創業,降低商業成本和門檻,改善金融制度,方可以令經濟逐步邁向自給自足。
Moyo 大膽的言論,在國際間引起不少迴響。不少大型的慈善機構、知名慈善家,對她口筆伐誅。準備捐出共高達九成半身家的 Bill Gates 就曾指 Moyo 是 “ evil”。無論如何,有關事慈善捐獻的討論並不是非黑即白,理性的分析和辯論,比起盲目的因循,更有建設性。
Video: Dambisa Moyo on why aid to Africa has been a disas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