謝霆鋒和 Justin Bieber,兩個家傳戶曉的名字。
比較鮮為人知的,是在他們的演藝事業以外,兩人均是眼光獨到的投資者生意人。兩個十五歲就離開校園投身工作的少年,邊學邊做,投資的眼光和生意的規模,可教不少名牌商學院畢業生汗顏。
想寫有關謝霆鋒,其實有一段時間了。最初在報章看到有關謝霆鋒的後期製作公司的報導,是有點不以為然的。大概是我streotype的想法,以為跟其他不少藝人的投資相似,都是入股開開餐廳、美容院,交給別人打理的side-business。 因緣際會,較早前在 Youtube 看了霆鋒在科技大學的企業家講座的 Video, 不單只非常 impressed, 更有種莫名的感動 – 生意, 他是有遠景有想法的; 人,原來也相當真摰。 碰巧這幾天電視台有他的訪問,也來湊湊興,談談他的生意吧。
謝霆鋒是著名藝人謝賢、狄波拉的兒子。1980年出生的他,從來備受矚目。他曾笑言, 「我是六百萬人看着長大的。 」 小時候年年為週刊影拜年全家福,十五歲便投身演藝圈,歌影兩棲,街坊影迷都暱稱他霆鋒。
幕前演出之外,原來在九年前,23歲的霆鋒,已悄悄投身幕後,開設影像後期製作公司 “Post Production" 「朝霆 」, 當起幕後老闆來。 潛伏八年,直至生意上軌道,去年才公開其身份。我相信,藝人要做生意,一般應該會大鑼大鼓,借助自己的名氣作推廣。霆鋒卻反其道而行,深明水可載舟亦能覆舟,23歲年紀小,思慮卻是週詳的。
原來開公司做生意的決定,身邊人都不贊成。藝人從商,成功的例子不多, scary story 更不少。 霆鋒拍戲不錫身,跳樓、撞巴士、 爆破場面全部親身上陣。演藝世家,父母都覺得霆鋒應該專注幕前發展,唯恐他辛辛苦苦、搵命搏拍戲的辛苦錢,都給一盤生意輸掉了。為何還堅持己見,把自己第一個物業押上,投資創業呢? 或許和點點反叛、點點完美主義有關。 2002-03年間, 霆鋒專注他的歌唱事業,拍攝了很多的MV,效果卻總是達不到他心目中的水準。原來本地的影像後期製作,跟海外有一大段距離,唱片公司為了控制成本,卻不願意投資,效果自然強差人意。霆鋒於是有了自組公司的念頭。由兩台二手器材、四個員工開始, “Post Production" (PO) 誕生了。 初試啼聲,總有點手忙腳亂。試過因為買錯器材,換來驚人維修費用。邊學邊做,生意漸入佳境。
被問及做生意最難的是什麼,他說:「信任。要別人相信一個廿三歳沒有學歷沒有經驗的我,是難的。只有比別人更努力。被質疑的時候,我們絕不 over promise,我會要求同事做一個 demo, 用事實來証明自己的能力。」
家族或許沒有做生意的因子,霆鋒卻是有生意頭腦的。"It’s a very logical business", 霆鋒在科技大學的企業家講座上說, 「PO的生意,跟我幕前的演出,息息相關,並非風馬牛不相及。隨着中國大陸經濟發展,華語電影業正不斷壯大,有幾多幕前演出,就有幾多後期製作的需要,沒道理我們要事事依靠外國的製作公司 ! 」後期製作公司香港不少, PO 是第一家數碼化的,在管理和推廣上也有不少新概念。「一般同行,通常只會被動接 Job 執行客戶要求。 站穩陣腳後,我們決定採取比較主動的做法,積極與客戶及製作團隊交流,甚至為前期拍攝提供意見,令出來的作品更見一氣呵成。 」
不少企業均視如何提高員工歸屬感為一大難題,霆鋒呢,同事們卻都對他死心塌地。曾經有競爭對手以五倍薪金挖角,在被接洽的二十人裏,最終只有一人選擇離開。被問及留下來的原因,「因為在這裏返工每天都可以開懷地笑。 」金錢原來真的不是萬能的,相處,還是由心開始。點點滴滴,包括落手落腳為員工煮咖喱;公司擴充了,停工和所有員工一同去物色新寫字樓;公司上上下下,每年一起到海外渡假,老闆放下身段,上台夾band娛樂大家;同事發生嚴重交通意外,生死未卜,承諾繼續支付薪金, 直至其家屬百年歸老(猶幸該同事後來康復了)…「能不能出類拔萃,全靠同事們肯不肯為你行多一小步。」
眼光好,營運得宜,PO客戶包括國際品牌及4As廣告公司,2009年擴展業務,於上海開設分公司,並在去年在北京開設了第三分公司。市場佔有率超過五成,估計年賺過億港元。
誠意推介: 謝霆鋒在科技大學的企業家講座 (1小時20多分鐘的講座是有點長,但絕對精彩)
謝霆鋒 @ TVB 「最佳男主角」訪問 – 事業篇 (真情流露,看得感動)
http://mytv.tvb.com/variety/tellingmaria/136182#page-1
也來說說 Jusin Bieber …
瀏覽雜誌,看到 Justin Beiber 當封面的 Forbes, 不禁好奇 – 二十歲不夠的他,怎麼從娛樂雜誌的封面,跳到財經雜誌來了?
Justin Beiber, 港媒、粉絲喜歡稱他為小 Justin。 1994年出生, 15歲一出道已經備受注目,今年才19歲,已是國際巨星,網上影響力更非同小可,其 Twitter 戶口的粉絲人數超過2100萬, 大概每一秒鐘,便增加一位新的追隨者, 緊隨Lady Gaga 成為第二最受歡迎藝人。 在 Facebook, 他有4300萬粉絲, 是 Mitt Romney 和奧巴馬粉絲的總和。他的第一首主打作品 " Baby", 憑7億4000萬點擊,成為 YouTube 史上最多人觀看的錄像。
其實 Justin 有機會被發掘踏足娛樂圈,也是拜社交網站所賜。 成長於單親家庭,由母親一手帶大,家境並不富裕。 Justin從小便對音樂有濃厚興趣, 自學打鼓、鋼琴、結他等多種樂器。 十二歲起參加各種 talent shows, 他媽媽把他各個參賽片段上載 YouTube, 讓未能到現場支持的親朋好友觀看。無心插柳誤打誤撞, 他的YouTube片段,被經理人 Scooter Braun 看到,驚為天人,與著名歌手 Usher 合作羅致旗下,力捧成為新一代少年偶像。
比較鮮為人知的,是 Justin 除了又唱得又跳得, 更是一位非常有眼光的 Venture Capitalist, 投資了不少的 startup。 其中比較為人熟悉的,有李嘉誠都有份投資的音樂網站 Spotify 。
Justin 年紀雖輕,投資卻是有紋有路。 不熟不做,他只會投資他有興趣的行業。而科技,是他的那杯茶。跟霆鋒一樣,他選擇做一個專業的投資者,並不隨便透露他投資的項目,更不會在時機成熟之前,無緣無故大吹大擂。19 歲的風投家,後生可畏 。
“The tech aspect is just fun for me.”
Bieber’s tech savvy infuses more than his music–it’s also a core strategy for how the entertainer intends to translate all that fame and fast money into enduring riches. Instinctively, he embraces a Peter Lynch model of investing–”I’m not going to invest in something I don’t like; I have to believe in the product”– but rather than load up on buy-what-you-know value stocks, the singer has been quietly plowing millions into private tech startups.
…
“I do calls every week with my business manager and my lawyer,” he says. “Each week I’m learning something about my business and what I need to know for my career.”
~ Forbes Magazine Cover Story http://www.forbes.com/forbes/2012/0504/celebrity-100-12-just-bieber-investments-music-venture-capitalist.html
Justin Bieber’s Baby Music Video
註:Justine Bieber 的社交網粉絲數量資料,取自英文版 Wikipedia 及 Forbes Magazine ( June 2012 Issue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