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ess is More

lesss is more

你的通訊錄裏儲存了幾多個電話號碼?

你的手機究竟下載了幾多個 apps?

你的書架上有幾多本藏書?

你的 music collection 有幾多首歌曲?

你的衣櫥裏究竟有幾多衣服?

⋯⋯

仔細想想,無論你的通訊錄裏有幾多個電話號碼,經常聯絡的,還是那十多廿人。無論手機下載了幾多個 apps,常用的,來來去去,都是那十個八個。無論書架上有幾多本藏書,還未開封的,為數不少。無論買了幾多唱片、下載了幾多首歌曲,常聽的應該都是那幾十首。無論買了幾多衫,衣櫃也爆了,經常穿的,其實都是那幾件。

提起80/20 法則,我們一般想起的,應該是那個財富都是集中於極少撮富人的例子。其實,假如明白了它的道理,80/20 法則除了可以用來解釋世界上很多不同的現象,把它應用於我們的生活中,也可以讓我們活得更輕省。閒人閒事不煩心,人就自在得多了。

要解釋80/20 法則,先講一個有關黎智英做生意的故事。

我在複雜的人生找出了什麼條這條理便是
~ 黎智英

黎智英是個天生的創業家。自幼家貧,年僅十二歲隻身從內地偷渡來港,輾轉在一製衣廠當起童工來。只有小學程度的他,工餘時間不埋同事堆賭錢,用心自學,又因為工作勤奮醒目,漸漸得到老闆賞識,讓他代表工廠到美國當買手。羽翼漸豐,黎智英決定自立門戶,開設自己的毛衣廠,業務蒸蒸日上,賺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。1981年,黎智英眼見幾個同行在香港創立的時裝品牌,做得有聲有色,躍躍欲試,就創辦了自己的品牌佐丹奴。毛衣廠生意已上軌道,利潤甚豐,未到四十,黎智英本已計畫退休,奈何佐丹奴的生意始終不見起色,年年虧損,心高氣傲的他不想認輸,決定全力投入他的零售生意,期望扭轉乾坤。

決定全情投入佐丹奴之後,黎智英積極巡鋪,希望可以找出癥結所在。在鋪頭的所見所聞,卻叫他啼笑皆非。三十多間分店的店員,竟無一人能夠清楚說出那個款式最好賣,那個時段生意最好等等基本資料。黎智英感覺隱約找到問題的方向,卻還未能說出個所以然來,一次親子麥當勞快餐之旅,卻令他茅塞頓開。

麥當勞常常幫襯,用企業家的眼光去留意,看到的就不只是漢堡包和奶昔,而是一盤生意背後的哲學。黎智英發現麥當勞的其中一個重要的致勝之道,是以少勝多。有了這個想法,黎智英決定大刀闊斧的改變佐丹奴的運作模式,將重心集中在最受歡迎的基本款式,把每季推出的商品從三百多種款式,減至五十多個;將工廠和鋪面的零售系統連接,以確保受歡迎款式不會缺貨、亦減少滯銷貨品的存貨量。由Fast food 想出 Fast Trading,成為一時佳話,日本的Fast Fashion Uniqlo,當年亦曾經來港向佐丹奴偷師。

每次頭暈轉向,覺得自己彷彿失了重心,我都會不期然想起這個有關黎智英和佐丹奴的故事。

人,總是貪心的。只是,not all things are created equal,不是每件事都是重要的、值得的。前文「工作狂的四小時工作週」提過, 80/20 法則其實不只適用於經濟學,也適用於個人層面。人們常說「時間管理」,其實要管理的不是時間,而是自己。與其花心思鑽研如何把滿滿的行事曆填得更加滴水不漏,倒不如安靜下來審視自己有什麼可以省卻、簡化,把心神時間聚焦在對你有意義的人和事上。

記得初出茅廬,我都算是大半個購物狂,衣服鞋襪手袋化妝品書籍雜誌唱片買個不亦樂乎。最興奮的時候,應該是買東西的一剎那,然後,很多戰利品又被束之高閣 - 80/20法則,比黃大仙還要靈驗。人大了,了解自己多了,比較知道什麼適合自己,現在我會把資源集中在適合自己的物品,減少為了一時之快的無謂消費。貴精不貴多,原來不錯。

又記得最初創業,以為廣交人脈最重要,日日應酬,忙過不亦樂乎。定下神來整理大堆咭片,明白沒有真正交流的相識,其實跟一張張的咭片一樣,蒼白而陌生。如今在社交場合,我會寧願花時間跟一個新朋友好好傾談,而不是跟幾十人禮節性的寒喧。

Less is more。「加」是容易的,「減」才花心思,才要紀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