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的世界,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中。近十年的科技發展,比過去一百年加起來還要多、還要快。現在一個未滿兩歳的小孩,說着似懂非懂的BB話,已經曉得用智能電話上YouTube看兒歌視頻。現今世代,由科技主導。互聯網、移動通訊、大數據、雲計算、人工智能,一環扣一環的影響着我們生活的每一個部分。以下為你介紹10個2015年你不能忽視的科技:
大數據
還記得《未來報告》電影中,湯告魯斯飾演的故事主人翁逃亡期間走進 Gap Store,店中的3D 廣告 billboard隨即向他發出個人化的廣告訊息嗎?隨着數據庫、互聯網、雲計算、流動通訊等等技術日趨成熟,數據正在以每兩年翻一翻的幾何級數速度上升。我們每天發出的短信、電郵、拍攝的照片、視頻、瀏覽網頁的足跡、在Facebook等社交媒體上的like、share和回應、手提電話的使用、購物的紀錄、各個機構、政府保留的資料等等,都是大數據。《未來報告》,已經漸漸由當日科幻電影對未來的預言,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。
要解釋「大數據」可能比較抽象。先舉幾個「大數據」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例子:
- Google Translate:翻譯對於 Google來說不是一個語言的問題,而是數學問題。Google Translate團隊基本上全部都是電腦科學家出身,沒有一名語言學家,他們甚至並不擅長語言學習。Google運用「大數據」的方式去進行翻譯,給系統生吞活剝啃下各種不同語言的文本,例如書本、網頁之類,然後不斷把不同語言的相同的的內容進行比較、優化,達到翻譯的目的。索引全球網頁的 Google 還能夠依靠互聯網上已經存在的翻譯內容改善自己的翻譯系統。
- 網購的個人化促銷:假如你曾經在亞馬遜等網站購物,你應該見過這句: “Customers Who Bought This Item Also Bought…”和收到過網站根據你的購買和瀏覽習慣為你度身訂造的促銷電郵。以亞馬遜為例,它們有超過三分一的銷售是來自以數據為基礎的個人化促銷。
- Siri:用iPhone的朋友,對 Siri 這個聲控私人助理,應該不會陌生。Siri得蘋果教導有方,處事交帶、、兼識駁嘴,可以幫我們打電話、發短訊、查天氣、check 股價、更新行事曆。不時無聊,我們還會叫佢講個笑話聽下。Siri既可以充當你的私人秘書,其實都是「大數據」的功勞。透過消化大量資料和數據,和每日跟用戶的互動不斷優化其「知識」,Siri話頭醒尾是有原因的。
雲計算 Cloud Computing
大家對「雲計算」這個名詞應該不會太陌生,我們每天使用的 Google 搜尋引擎、Gmail 之類的雲端電郵信箱、Facebook 等社交網絡,Instagram等網上相簿、Dropbox、Evernote等的雲端儲存、Google Docs 在線文件服務,都是民用「雲計算」的好例子。
其實「雲計算」 除了給我們帶來日常方便之外,自從亞馬遜推出雲端運算平台 Amazon Web Services,另一個深遠影響,就是大大降低了創業者(尤其是科技行業)的資金需要。現在創業,只需要按所需用量租用運算平台,毋需再把大量資金投放在硬件上,「雲計算」可算是近來初創盛行的一大推手。另外,各種各樣的雲端軟件服務,例如專注銷售和CRM的Saleforce、會計的 Quickbooks、企業雲端儲存的 Box.com、項目管理的 Basecmap等,都大大的降低了企業對人手和 資金的需求。雲端服務的靈活,也令企業更加容易在不同地域運作。
「雲計算」和流動通訊雙劍合璧,讓我們對固定的硬件要求大大降低,只要能夠上網,我們可以不受地域限制,隨時隨地和其他人交流、溝通、協作。雲端科技,配合大數據和移動技術,成為了不少科技產品和服務的重要基石。
人工智能 AI
人工智能的研究,已經發展了相當長的時間,隨着資訊科技的發展、大數據時代的來臨,Google、Facebook、IBM、 蘋果等科技公司的積極投入,人工智能的發展也以幾何級數的速度加快。人工智能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比比皆是,我們每天使用的Google 搜尋引擎、iPhone的語音小幫手 Siri、數碼相機的人臉辨識與自動對焦功能、懂得根據你的反應而跟你對弈的各式電子遊戲、懂得下棋的電腦、各款因應環境而自行調節的家電,例如洗衣機、電飯煲、吸塵機等等。
水能載舟亦覆舟,人類對科技的急速發展,抱有恐懼。著名未來學家Ray Kurzweil 就曾預測有一天機械智能將壓倒人類智能,即出現所謂的奇異點(Singularity),有些人認為這就是世界末日。《超級智能》的作者 Nick Bostrom、著名物理學家霍金也有類似的看法。他說:「全面性的開發人工智慧有一天可能會導致人類滅亡!」
人工智能用得其所能提升我們的生活質素,和幫助我們解決像疾病、貧窮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。是福是禍,還是要靠我們人類的智慧,如何發展當中取得平衡。
「演算法」Algorithms
Algorithms 一詞由數學而來,原本是指一系列執行特定計算或任務的步驟。 假如將Algorithms比喻為烹飪的食譜,可能會比較容易理解。電腦透過Algorithms, 速度比人類去做決定快速很多。隨着電腦擁有越來越強大的運算能力,和前所未有的海量數據, 在不只不覺間,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事情是完全不經人手,而是由Algorithms 來推算決定。
Google 的搜尋技術、Amazon的個人化促銷、Facebook的內容發佈,全部都是依賴Algorithms運算而來。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Christopher Steiner早於2012 出版了“Automate this:How algorithms come to rule our world”一書,詳細解釋了Algorithms 怎樣一步一步的取替了人類。時至今日,華爾街大約有75%的交易,是直接由電腦在少許或完全沒有人類的監督下,在微秒內做出即時決定並且完成交易的。這種效率是人類無法比擬的,亦因如此,華爾街很多星級的交易員和分析師,都逐漸被電腦取替了。
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(IoT)
互聯網已經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,物聯網(IoT)這個與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息息相關的大趨勢,大家卻可能還有點陌生。物聯網,簡言之就是物件的互聯網。它不只是把物件串起來的一個網路,更讓設備和設備之間可以互相交換資料並溝通,令我們的生活可以更加自動化。
當物聯網產品及應用普及化,簡單的邏輯判斷將會交用由設備和設備之間自行溝通,很多事情會便會自動化。例如智能冰箱會為我們監測食物存量,擬定超級市場shopping list;智能家居系統可以為我們鑑測和控制室內溫度、濕度、各個電器的開關、家居保安等等;智能汽車可以為我們鑑測路面交通情況、選擇最快捷的路程、甚至減少因為駕駛錯誤。我們的生活習慣,例如購物、交通、作息也會因此而慢慢改變。
[…] 10個 2015年你不能忽視的科技 (上) […]
讚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