鏡中花、水中月,都不是真實的,因為找尋的是靈感,不是複製。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(The MET)2015年的大型展覽“China: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”(中譯:《中國:鏡花水月》)要探討的,正是中國這個概念對西方時裝的影響。展覽的中英文名字都改得好,點題。
《潮遊鏡花水月》The First Monday In May這輯紀錄片出乎意料地好看。導演Andrew Rossi透過影像記錄了“China: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”這個時裝展覽和伴隨的年度籌款晚宴MET Gala一整年來籌備的過程,展示的不單是表面的靚人靚衫靚景,也不單純是同心就是事成的勵志實錄。這部紀實巧妙地涉獵到有關時裝是否藝術、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印像、慈善事業與商業之間的關係與角力等等的討論。
「大雅之堂」
電影開始沒多久,The MET「服裝研究館部」 (Costume Institute)當時的主管 Harold Koda便對着鏡頭帶點酸溜溜的說:「服裝研究館部一直都在博物館地庫的北面。」不少人,甚至博物館內部,或多或少都有時裝時裝難登大雅之堂的想法。在《中國:鏡花水月》展覽籌備過程中,策展人Andrew Bolton就面對了不少來自「亞洲藝術館部」的壓力,喧賓奪主的疑慮令雙方的合作磨擦不斷。權力鬥爭,無論在哪個界別都不能避免。
靈感Vs複製
片中提到,不少設計師的第一個中國印象,都不是來自直接接觸中國,而是觀看《末代皇帝溥儀》、《大紅燈籠高高掛》、《花樣年華》等等西方人眼中充滿異國情調的中國電影。 Jean Paul Gaultier 直言他2001年的中國系列,靈感來自王家衛導演的《花樣年華》。他很愛這部電影,看了許多遍,而且不用親身去中國可能更好。畢竟,創作需要的,是靈感。真實的中國究竟是個什麼的樣子,並不是設計師最關心的課題。
「中國」
然而,如何在“China: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”展覽中呈現中國,卻依然教Andrew和他的團隊如履薄冰。畢竟,這是關乎品味,和「政治正確」的問題。幸好,他們有我們的王家衛導演作顧問。片場以外的王家衛,依然精彩非常。
Andrew曾經建議把毛澤東外套(Mao Suit)放在佛像館中央。被偶像崇拜的毛主席,與佛像並列,這正正就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國的完美呈現。雖然墨鏡掩蓋了眼神,大家還是感受得到王導演對提議非常有保留。「不如在佛像館前面先設立一個小型的毛澤東題材展館,這樣可以避免對中國人和佛教徒可能引起的尷尬。」
時至今日,不少西方設計師的中國元素,仍然離不開旗袍、龍袍、青花瓷。中國的官方代表向策展團隊抱怨,為何不在展覽多加一點新中國元素?王家衛導演冷冷的問:「你可以提議一兩個例子嗎?」席間一片死寂。「沒有。因為這幾十年來中國沒有任何美學象徵。」導演很直接的說。“In the making…”中國官方代表給自己找了個下台階。
穿Prada的惡魔?
相信很多人對美國Vogue雜誌主編Anna Wintour的印象,都來自電影《穿Prada的惡魔》對她的影射。之前斷斷續續的,看過她的一些訪問。這次《潮遊鏡花水月》則對讓她在鏡頭前直接的顯露個性。無可否認,自1988年起擔任Vogue主編,在時尚界呼風喚雨,有近乎點石成金的影響力她是有點「惡魔」特質的。可以想像,跟她共事除了極高的工作能力,還是很需要一點EQ的。其實她的性格,很有點像Steve Jobs,或者Elon Musk(和很多其他成大事者),都是有點偏執、高效率急性子、目標為本、以我為專(她還有點毒舌)。片中有幾幕,既好笑,又盡顯她的真我個性。譬如,為博物館籌款的MET Gala日子迫在眉睫,團隊選定了在星期日讓表演嘉賓Rihanna 實地綵排。星期日,是The MET最多遊客的日子。「我們在為博物館籌款呢!叫公眾下星期日再回來,他們會明白的。」一錘定音。
Wintour自1999年起為 The MET「服裝研究館部」主辦MET Gala,至今已籌得超過一億四千五百萬美元(單是2015年的《中國:鏡花水月》MET Gala 就籌了超過一千二百五十萬美元)。這個紐約一年一度的城中盛事,只有最當時得令的影視紅星、設計師、模特兒、官商名流方在受邀嘉賓之列。個人門票高達三萬美元一張,依然一票難求。
To see and to be seen - 年度盛事,一眾嘉賓都各出奇謀打扮得花枝招展。無論你欣賞與否,Sarah Jessica Parker那個和北京奧運福娃類似的頭飾,和Rihanna那件跟意大利薄餅有幾分相似的「龍袍」,的確讓人記憶猶新。「龍袍」的設計師郭培在北京土生土長,設計充滿異國風情、中國特色。 China: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,西方眼中的鏡中花、水中月,郭培完全知道怎樣演繹。
圖: The MET Faceboo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