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了Ron Howard 的《走過披頭歲月》(The Beatles: Eight Days a Week – The Touring Years),我方才明白原來自己錯過了一個如何精彩的年代。
回到最最初
最初,他們就只是幾個很喜歡唱歌夾band,十來歲的利物浦小伙子,能夠有機會在台上表演,分享他們的音樂,就已經覺得很滿足。他們的音樂就跟他們的個性一樣 -直率、開朗、調皮又帶點慧黠。
在還沒有成名之前,他們在利物浦,還有德國的漢堡的小型俱樂部演出,日子過得並不裕餘,人也有點不修邊幅,幾兄弟年少闖江湖,倒也自得其樂。然後,在利物浦那間小小的The Cavern Club,遇上了他們的伯樂Brian Epstein。Brian是一間唱片店的少東,27歲從來沒有當過經理人的他,有著獵鷹一樣的直覺:"I immediately liked what I heard. They were fresh, and they were honest, and they had what I thought was a sort of presence … [a] star quality."[1]經過了幾個月的互相了解,在1962年,Brian正式成為了The Beatles的經理人。他為他們改變形像、張羅唱片合約、爭取演出機會。1963年出版的 Please Please Me 賣個滿堂紅,自此之後The Beatles的作品,均長期雄據各大唱片銷量榜的冠軍。
風塵樸樸的巡迴歲月
1964年,The Beatles 開始進軍美國,在當時美國最受歡迎的電視節目The Ed Sullivan Show表演後,這四個頂着冬菇頭唱Rock & Roll的少年,變成了當地家傳戶曉的人物,無論去到哪裏,都有數以千計的歌迷夾道歡迎,興奮尖叫。
在這一年,他們也開始了風塵樸樸的巡迴演唱歲月。在6月至7月,在27天裏,他們到了丹麥、荷蘭、香港(當年的香港,披頭四登陸亞洲的首站!)、澳洲和新西蘭,共據行了37場演唱會。馬不停蹄的,在8月,他們又回到了美國,在23個城市舉辦了30場演唱會,每場均有過萬觀眾參與。
短短兩年間,The Beatles三度訪問美國,在1965年8月,他們在紐約的Shea Stadium 舉行有超過55,000人參與,被譽為最著名的披頭四音樂會。60年代的音響器材,不比今天。在那個龐大的運動場,雖然主辦單位已經裝置了超強勁的大喇叭,他們的演出,依然被瘋狂的歌迷的尖叫聲掩蓋。打鼓的Ringo在訪問中直言,他其實完全聽不到隊友們的演奏和歌聲,只有靠觀察他們的身體語言,估計歌曲的進度和拍子。雖然神乎其技地樂隊的演出沒有荒腔走板,他們卻開始厭倦這種巡迴表演。當音樂變得無關旨要,他們覺得自己彷彿變成了一種馬騮戲。當初陽光、朝氣的笑容,慢慢被磨食。
望着螢幕上萬人空巷的場景,少女們的瘋狂尖叫,心裏不禁暗付幾個廿歲出頭的少年,究竟可以如何乘載這麼多的情感?成名興奮過後,大概應該會覺得很懼怕。盛名所帶來的壓力,的確不足為外人道。外界對他們評頭品足,要求他們對所有事情都發表意見,不同意的便口誅筆伐。「還好我們有四個人,不然像 Elvis 那樣,所有事情都要自己面對⋯⋯」縱使如此,他們還是開始了用藥物來麻醉自己。終於,他們決定在1966年8月29日美國三藩市的音樂會之後,不再作公開表演,回歸錄音室,專注於他們的音樂創作。
Ron Howard 的《走過披投頭歲月》,以The Beatles在1969年1月在他們的唱片公司天台最後一次公開演唱“Don’t Let Me Down“作結。離他們成名、走紅,不過十年左右的光景,片段中披頭四的成熟了,告別了冬菇頭、孩子氣的笑臉,披着長髮,帶點滄桑。
Beatlemania
Ron Howard 是美國著名的電影人,縱橫影壇差不多50年,演而優則導,著名的作品包括: 《阿波羅13號》 (Apollo 13),《有你終生美麗》 (A Beautiful Mind),《達文西密碼》(The Da Vinci Code)等等[2]。
Ron執導啲《走過披頭歲月》描述了The Beatles由1962年開始成名,到1966年決定不再公開演唱中間幾年的巡迴歲月,把當年的“Beatlemania”重現觀眾眼前。二次大戰後人們的生活開始慢慢穩定下來,一般家庭裏開始添置了收音機、電視機,商業化的航空公司也開始出現。在那個沒有Google、Facebook、Youtube、 Sportify、Snapchat、Instagram的年頭,披頭四就是一首一首歌、一個一個電台節目、一次一次電視綜藝表演、一個一個城市巡迴演唱把江山打下來。
縱使年少,The Beatles的心思是寬大而清晰的。雖然會觸怒不少人,他們仍然堅決拒絕在種族隔離的觀眾面前獻唱,甚至把這個要求寫進合約裏[3]。他們這種包容的態度,在當時的社會,開創了先河。
披頭狂熱席捲全球,所到之處盡是瘋狂的歌迷。我特別欣賞Ron Howard在片中邀請了著名女星胡比高拔(Whoopi Goldberg)(作品包括《紫色》、《人鬼情未了》、《修女也瘋狂》等)和薛歌妮韋花(Sigourney Weaver) (作品包括《異形》、《捉鬼敢死隊》、《阿凡達》等) 細數她們少女時代迷上The Beatles的點滴。不約而同地,她們都題到是披頭四令她們覺得被接納。素未謀面的男女,不分國籍、種族、貧富、美醜,都可以愛上披頭四,為他們瘋狂。雖然在台上的FabFour未必欣賞那種歇斯底里的尖叫,卻正正是這種氛圍,打破了隔閡,令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感受到大同。
《走過披頭歲月》輯錄了不少披頭四的1962-1966年間的珍貴片段。無論你是否他們的樂迷,都會被這齣電影感動。星光背後的甜酸苦辣,從來不是表面那麼稀鬆平常。回到最最初,那是他們在一起最好的日子。
圖: 安樂電影
[1] 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The_Beatles